寒衣节到底该啥时候烧纸?老话藏着千年秘密,今年别搞错了
寒衣节是农历十月初一,2025年11月20日这天。老人常说“清明烧前,寒衣烧后”,说的是清明要在节前烧纸,寒衣节得在节后烧。为啥这么讲究?原来这规矩从唐朝就开始了,最早叫授衣节,后来慢慢改到十月初一。
寒衣节是农历十月初一,2025年11月20日这天。老人常说“清明烧前,寒衣烧后”,说的是清明要在节前烧纸,寒衣节得在节后烧。为啥这么讲究?原来这规矩从唐朝就开始了,最早叫授衣节,后来慢慢改到十月初一。
线上的“云祭扫”逐渐成为主流,不少城市推出了VR祭祀、电子香烛、代客祭扫等创新服务,这不仅方便了无法亲临现场的家庭,也让祭扫变得更环保、更智能。
今年的特殊之处,不止在于那闰六月带来的特殊历法调整,还在于它的时间变得比以往更“敏感”。
市气象台2025年11月15日15时40分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:受强冷空气影响,预计16日至17日我市大部地区将出现寒潮天气,日平均气温降幅8~10℃,最低气温降幅6~8℃,16日、17日夜间平原地区最低气温降至-3℃左右,其余地区-6~-4℃,请注意防范。
寒衣节,我国传统节日之一,时间是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,它也是一个祭祖的节日。
每年入冬前,寒衣节一到,街头巷尾就开始飘起纸钱的灰烬味儿。人们忙着烧纸、祭祖、缅怀亲人,这是一种情感的寄托,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。
隔壁大爷把塑料袋里的金元宝又塞回兜里,嘟囔一句:“省点钱,给孙子买双棉拖。
这节可不是随便来的,最早能追溯到周代,《诗经・豳风・七月》里 “九月授衣” 的记载,说的就是古人九月备冬衣,后来延伸到给先人送寒衣,所以最初叫 “授衣节”。
农历十月初一是祭奠已故亲人的传统祭祀节日。为推进移风易俗,倡导文明、低碳、绿色、节俭的殡葬祭祀新风,提升西安文明形象,特向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发出如下倡议:
时间过得真快,转眼间农历九月已经接近尾声了,即将迎来农历十月。十月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日子,一个是十月初一寒衣节,还有两个分别是小雪和大雪节气。
寒衣节不仅是追思的时节,也可以成为温暖情感的创意表达。近日,汉沽街道华馨里社区策划的“温情暖寒衣”主题活动别开生面,居民们化身“记忆邮差”,通过亲手制作干花书签和儿童绘画,将抽象的思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温暖信物,通过“存档”与“流转”,为这个充满追思的节日注入了
岁末天寒,追思绵长。为传承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,践行绿色文明的时代风尚,日前,汉沽街道红霞里社区联合共建单位举办“艾草传情・寒衣寄思”寒衣节文明祭祀主题活动,以创新形式让传统节日焕发文明光彩,让思念更温情、让社区更安全。
“又是一年寒衣节,思亲念旧意如何。”时间匆匆,北京时间2025年11月20日,农历十月初一,迎来一年一度的寒衣节。此节自古流传,寓意深厚。古人称其为“十月朝”,象征阴气渐盛、万物归藏,也意味着冬季脚步已近。
小时候听见这句,头皮发麻;如今再听,心里发毛——不是怕鬼,是怕忘。
一路上,回忆如潮水般将我淹没。小时候,母亲总是在寒衣节给我添衣,她的手那么温暖,动作那么轻柔,嘴里还念叨着“别冻着”。那时候,我觉得母亲就像一棵大树,为我遮风挡雨,我在她的庇护下无忧无虑地长大。可如今,那棵大树轰然倒下,我的世界瞬间天塌地陷。
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,与清明、中元并称 “三大鬼节”,老辈人管这日子叫 “十月朝”,
海西社区积极创新宣传形式,精心制作“寒衣节传统与新风”动画短视频,以生动画面解读节日内涵,并通过居民微信群、视频号等平台广泛传播,营造文明祭扫的氛围。同时,社区联合辖区学校共同发起了“手绘追思卡”亲子活动,让孩子们以画笔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敬意,从童真视角传递孝
农历十月初一,当秋风渐起,冬意初现,中国民间迎来了一个充满温情的传统节日——寒衣节。这个与清明节、中元节并称为三大"鬼节"的日子,承载着生者对逝者深深的牵挂与怀念。在这一天,人们怕已故亲人在阴间受冻,便用焚烧纸制衣物的特殊方式,为他们"寄去"冬衣。
寒衣将至:十月初一的温情传承,这些讲究不能忘。农历十月的冷雨敲打着窗棂,炉火上炖煮的鱼头萝卜锅咕嘟作响,氤氲的热气里,父亲正带着全家折叠五彩纸衣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临近,这个与清明、中元并列的三大"鬼节",藏着比御寒更深的情义。
凛冬将至,天冷添衣,慎终追远,怀念故亲。农历十月初一(11月20日)是我国传统祭祀节日—寒衣节。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,形成文明、生态、绿色、环保的现代祭扫新风尚,现发出如下倡议: